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石头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行者:传说之路

章节目录 第一百九十二章 佛脚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了因与他的两位师弟了难和了苦已经远去。

    法事已毕,灵光圈早消。

    而此时,暮色已临。

    原本灵光圈罩住的那些百姓人家纷纷点起了烛火,那些原本紧闭的房门也先后被打开,各有百姓从房中走出,揭下了贴在他们房门上的符纸。

    法事已经做完,代表着他们不会再被逝者的怨气所感染。

    那个逝者他们都认识,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邻里,但每个人面上都没有悲伤,只有平和。

    在佛城,一个人的死去,只代表着这一世的终结,他们都相信死去的人又再一次走上了下一个轮回,他还会在这世间的某处重生。

    他们也是一样,终将会走上这个轮回。

    不悲不喜。

    言行又再次隐去,借着佛城人家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之光向这片戈壁中唯一的高处而去。

    那里是落霞山。

    佛城地处特殊,尤其落霞寺坐落的落霞山所在。

    曾经的异兽之祸经由西北戈壁来侵,异兽所过之处食人食兽食草木,异兽所过之后只剩荒芜贫瘠,可谓寸草不生。

    千年前,今日之佛城无人烟,唯有落霞山上一座落霞寺。

    起初,当异兽来侵时,落霞寺高僧本已决意拼死一搏,能挡下多少便为这世间挡下多少。

    而奇的是,那场前前后后延续十数年的异兽之祸,如潮的异兽大军路经落霞山周,却好像看不见那数百里内唯一的青翠山林,丝毫不曾犯落霞山。

    落霞寺高僧对此不明所以,但若能参透其中原由,或许能为世间生灵化去这场浩劫。

    因此,落霞寺众僧对这一异状不敢视若无睹。

    后跟踪异兽来到西华山,见冲天怨气在西华山倾泻而出,而异兽也变得更加狂暴。终悟出,异兽东来,为食怨而来。之所以未犯落霞山,是因落霞寺终日念经诵法已化众生哀怨。

    异兽大劫后,随着中原人口不断繁衍,中原土地已不够生息所需。

    后,在天雷宫的运筹之下,中原百姓随世间道门迁出中原,才有了如今的外八城。

    其中有一部分百姓迁至西华山之西五百里外的落霞山周,在落霞寺的庇护下安身立命,经数百年的生息繁衍,成了今日的佛城。

    佛城水源稀少,土地贫瘠,百姓的生计较之他城确实更为艰苦。

    但经落霞寺高僧教化,百姓对此也甘之如饴,虚怀若谷,平安为本,少了诸多欲念。

    落霞寺没有忘记千年前的灾祸,高僧们自百姓迁至佛城始,对异兽浩劫的防备都不敢有一分一毫的懈怠。

    数百僧侣常年都在百姓间行走,时刻不忘传道授经,导人去怨。

    感念长久以来落霞寺对佛城百姓的所作所为,百姓们对落霞寺的教导也铭刻于心,落霞寺更是香火不断,闲暇时,去往落霞寺朝圣的香客络绎不绝。

    或许,正是这经年的平和与对清苦的甘之如饴,有了应有的回报。

    随着五行大阵千年期将近,镇邪之力大减,本应有先头的零星异兽来侵,曾经的入侵之地佛城却不见有一只异兽。

    反而是北之卫城,数年来不断有异兽来侵,并且有越来越多之势,像极了千年前西华门和西华军门所面对的异兽浩劫前端。

    一个时辰后,言行来到了落霞山的山脚处。

    出乎他意料的是,原本以为落霞山四周应该人烟稀少,而这一路走来,越接近落霞山,群居的百姓房屋却越来越密集,落霞山脚四周俨然是整个佛城最热闹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地方。

    这一路越走越不便于他的隐蔽,所幸是夜里,少有人外出。

    落霞山山脚四周,被称为佛脚。

    之所以佛脚人口繁盛,是因佛城乃一片戈壁平原,土地多贫瘠,水源稀少,且常干涸。唯落霞山山间有沟壑,蓄水虽不多,但落霞山方圆数里内却草木繁茂,用水无忧。

    这本是落霞寺所有,但落霞寺佛法慈悲,体百姓疾苦,更以救苦救难为本。早迁百姓聚于落霞山山脚,又举落霞寺全寺之力,与百姓一道开荒耕地,共筑居所。

    时至今日,佛脚的繁华程度虽与其余诸城远不能比,但与这佛城偌大地界其余地方相比,已是最好了。

    佛城与其余九城都不同的是,它并无世俗的权势代理机构,没有所谓的城主,也没有各级司府。

    代理世俗权势的,从来都只有落霞寺,而落霞寺却不恋俗,没有立下任何刑罚典律,也不向佛城百姓征赋收税,只致力于开化教化。

    但落霞寺不征的赋税,大秦却从不曾免。

    佛城土地本就贫瘠,一无多余之粮,而更无多余之银。要缴纳大秦定下的那么庞大的赋税,势必会加重百姓生计的负担。

    为解这一难题,落霞寺绞尽脑汁,幸而最终得周城贾家相助。

    佛城因经年风沙侵袭,致山石风化而产玉,玉于佛城而言并无价值,在他们的观念里,此乃身外之物。

    而贾家作为闻名世间的商贾,自然知道玉出佛城而有其市。

    于是,贾家提出由落霞寺号集佛城百姓劳作之余寻玉采玉雕玉,落霞寺高僧诵玉,再经贾家高价出售,佛城无所得,贾家购玉之资尽归佛城监察司,以此抵大秦赋税。

    落霞寺和佛城自无异议,而大秦只要能收到所需赋税,自然也无异议。

    起初,贾家只是把佛城之玉出售在周城和大秦,两城的售玉所得其实远不能抵大秦定下的赋税,贾家实多有从其它产业中贴补。

    后经多年活动,终于在世间十城开起了流金消玉苑,得以将佛城之玉在九城售卖,各城渐有听闻贾家善举,有余财之人便多有上门买玉,以此为贾家的善举和佛城出一点心意。

    这也是世间的一大善缘。

    佛城百姓仅仅只是劳作之余付出了一些时间寻玉采玉雕玉,而得以免除额外的一笔庞大赋税,这都得益于落霞寺和贾家,还有世间各城充满善意的无私帮助。

    也因此,佛城百姓更加尊崇落霞寺,更加感念落霞寺的恩德。对于他们得到的善意的帮助,而心存善念,由此佛城得以安平,无鸡鸣狗盗,更无抢夺争端。

    所以,在落霞寺多年的感召和努力之下,佛城无需世俗权势的代理。

    洗涤人心,净化人心,把善植入人心,就是最好的典律。

    贾家开在佛城的流金消玉苑也得到了尊崇和爱戴,贾家对于佛城的恩情是无法言喻的,因此,这座没有一户人家安家置业的落霞山,唯有流金消玉苑坐落在佛脚百级石阶之上。

    对此,贾家本是拒绝的,称流金消玉苑铜臭酒肉味太重,玷污满山佛气。

    而落霞寺却称,贾家大善,佛亦感念。落霞寺一门虔心向佛,心无铜臭酒肉,铜臭酒肉即不入心。

    一片诚心相请之下,贾家也不好一再推辞。

    于是,流金消玉苑作为唯一的俗世产业登上了落霞山,落霞寺本划出半山一片平地,但最终贾家只愿接受百级石阶之地,算是各退一步,各表敬意。

    言行一路隐藏,没有向谁打听流金消玉苑何在。

    一路所见,虽然夜里见到的人不多,但是已经足够有代表性,他知道,他和佛城的人有骨子里的不同。

    之前在林城,那里的百姓会把他当做一个没见过的林城人,而在这里,哪怕他脱下身上的灰衣和鬼面换上一身与佛城百姓一样的衣裳,也会被人看出他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是身外的服饰能掩饰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色,表情,甚至的肢体动作,从言行所见,他自感与这里格格不入。

    最浅显的一点,就是他所见的人因常年风沙吹袭,皮肤都有很明显的干裂,每个人都如此。

    还有他们行走的动作,都有一种很自然的微微的躬身,那像是在表示他们的谦卑和恭敬。

    没有多年生活在这里,是会一眼就被发现不同的。

    而他换装出现在人前,能出现在佛城的外城人又会是什么人?

    很自然的,会被他们当做是大秦的人。

    因为没人会想到一个除了大秦之外的外城人能来到这里。

    于是,言行只能隐蔽着自己去找,在他想来,流金消玉苑应该不难找。

    佛城没有贫富之分,各家各户的房屋看起来都差不多,这里应该也没有多少供人消遣或者吃喝玩乐的地方,确切的是,佛城的百姓比之各城百姓而言,都是穷苦的。

    而流金消玉苑坐落的地方,一般都是稍微偏僻,半隐非隐之地。

    原本言行判断应该是在落霞山下,可他不曾想落霞山下竟是佛城人群最聚集的地方。

    言行纳闷了。

    难道不在这?那又会在哪?

    边隐藏,边思索,边寻找。

    走着走着,来到了落霞山下通往山上的石阶之处。

    抬眼看去,山上有蜿蜒的庙宇,庙宇中有灯火透出。

    最低的在百级石阶之处,被一片密林遮挡透出若隐若现的灯火,这片灯火似乎格外的明亮,也是落霞寺的一处庙宇吗?

    不如先去落霞寺?

    言行心中一阵权衡,最终还是决定先找到流金消玉苑。

    一来,与贾家已成盟友又多得相助,于情于理都该先拜会。

    二来,今日见佛零与了因一战,摸不清事出何因,究竟是某种变故或是常态,需要先问一问。

    主意已定,但言行仍踏上了上山的石阶。

    并非先拜会落霞寺,而是准备登高远眺。

    他知道,流金消玉苑必定是佛城内最大的产业,只要站在高处环视,看到最通明的灯火,那应该就是流金消玉苑的所在。

    这个时间,正是流金消玉苑迎客的高峰,也是远望之下找到它的最好的时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